郭堂主傳記

第 40 章 舉辦夏令營,培植信仰基礎

郭宗師宏道數十年來所接觸的信徒不可勝數,深深體會到道教的神仙信仰自古雖已深植民心,但是在信仰內容上,卻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信仰的是什麼,信徒大多數癡迷的抱著追求功利的心態,只知求官、求財、求婚、求子、求壽、求升學和祈求神仙消災解厄等等,當信徒遭遇天災人禍或事業挫折之時,因為苦難無法得到解決,就把希望全部寄託於神仙,祈求神仙庇佑逢凶化吉,這種情況在廟會活動中更是時時可見。長久以往,導致道教的信仰素質僅僅停留在祈求消災解厄、祈求功名利祿和祈求福壽康寧的膚淺層面上,甚至停留在燒香拜神的形式上,對道教教理教義的推廣與宣說少之又少,特別對年輕一輩來說,這種情況更為普遍。這些情形在在指出,台灣眾多道教信徒都是疏離於道教的正確信仰,對道教信仰的內容缺乏正確認知,造成大多數信徒只知求福納財,而不知踐行學修,不知行善積德,,想要藉由宗教的教化力量來敦化人心更是遙不可及。為了讓道教的薪火得以承傳千秋萬世,光大我輩身負的道教教化責任,郭宗師在仔細推敲之後,認為應該從孩童的心靈教化著手,自小培養信仰的基礎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郭宗師也考慮到,台灣地理環境殊異,拓台先民都是歷經艱辛渡海來台,並請奉故鄉神明沿路護佑,所以也就演變成現 今台灣堂壇宮廟林立的情形,這是道教信仰立足台灣發展的有利因素之一;另一個利基則是,道教深入人心、根植於民情習俗之中,因此與台灣島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就賦予了道教驚人的生命力,這點由早期台灣接受在在異族統治,在重佛輕道的政策壓制之下,道教信仰仍能脈脈相承可以得到印證。由此觀之,以道教教義作為移風易俗的工具應該更能事半功倍,尤其道教神仙信仰中有許多後天神明都是因為累積了功德後才因聖成神,因此以此來教化年輕人及孩童,讓他們懂得扶危濟困、自重自律、諸善奉行及諸惡莫作的道理,引導他們做到獨善其身並兼濟天下的境界,比起其他外來宗教都要成效顯著。慈惠堂有鑑於此,才會在大廟完成之後,每年都舉辦夏令營活動,招收學童做短期的品德培訓。 道門迎春辦燈會,萬人流連渡華年

郭宗師平素熱心公益,對推動社教及民俗不遺餘力,長年操心勞碌,她秉持母娘慈悲本願,希望每一個母娘的有緣人都能幸福快樂、無災無難,年輕人事業有成,老年人康健長壽,因此,每年農曆十二月下旬即開辦安奉太歲,燃點元辰燈,並設立「北斗七星度關消災解厄平安橋」,於道門開春遵循科儀演教,為信人乞恩本命星君禳災植福,並讓信人自行度關過橋消弭厄運;此外,年年還委託專家製作大型精美的花燈在宮廟中展示,使來此朝拜的香客信眾得以流連品賞。郭宗師認為花燈是中國固有傳統民俗藝術的結晶,花燈藝術匯集古人的智慧、巧思和手藝,細膩表現出人物、動物的神韻以及朱閣台榭、山水等風貌,每座配以迷離燈光,重現歷史掌故、神仙軼聞,栩栩如生的場景讓人悠遊其間,有親臨其境之感。

考諸中國春節花燈的緣起,按《史記‧祭祀篇》記載:「漢家以上元張燈,辛祀太一,從昏至明。」太一又稱太極,即古天文學所說的北極星。道教稱為北極紫微大帝,即北極星的人格化身,紫微又是三官之首的「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大帝」。古代道家以三官分別治理天、地、水三界,因此把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當做天、地、水三界的聖誕,宣稱三官是考察人間功過、職司眾生禍福之神,上元日天官必然凡降人間,賜人福澤。道教認為流光出自太極,上元張燈,迎接天官可以獲福,益上生名。這便是中國春節舉辦燈會的緣起。唐代《天寶遺事》記載:「上元張燈,百里皆明,光輝奪月。」《資治通鑑》記載宋代時,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十六殘燈,十七罷燈,十八落燈。上元前後六日,無論達官貴人或平民百姓,家家扶老攜幼觀賞,普天同慶。明清時,燈會擴大一連十五天,從正月初一開燈到十五以後才落燈。春節舉辦燈會自古就蔚然成風,在上位者藉由花燈的內容來宣導忠孝節義,讓百姓在賞花燈時能從中得到啟發與教化,以便匡正時俗,寓教於樂。大型花燈的製作費時費力,因此燈會也是彰顯國家昌盛、天下太平的一種象徵。松山慈惠堂每年都斥資聘請燈藝名師,細心製作大型的電動花燈,燈會構思都 以度化世俗為主軸,內容匯集宗教、教育、知識、品賞、娛樂和民俗技藝於一體,氣勢壯觀,賞心悅目,在春節期間吸引許多人潮,無形中已成為松山慈惠堂每年迎春的重要活動之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