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及使命都是因緣所註定,鍾靈毓秀之地,當有人傑誕生其處,機緣一到,賢人自出。天生萬物,其德甚偉,冥冥之間,變數多端,實是令人百思難解。距今六十餘年前,北台灣宜蘭太平山一處原始叢林中,住有一戶郭姓人家,名曰西湖,原籍苗栗縣苑裡鎮南勢里,由於台灣舊時農業社會,無論造屋修宅、家具、農具、雕藝等都需要用到木料,因此木材是台灣用途最廣的主要原料,形成風行於世的新興行業,郭西湖具有事業智慧與遠識,於是先行勘察後,隨後舉家遷移宜蘭太平山開創林班事業,後來其妻楊氏身懷六甲,在懷中坐胎十月的一個女嬰,於民國三十三年(西元一九四四年)七月十日,哇哇大哭一聲,降生人世,是時清風吹動,叢林樹葉婆娑之聲,宛如天籟美妙之音,隨著野草花香飄入郭家居舍之中,屋外小鳥鳴啼,似乎因為迎接這個小女嬰平平安安來到人間而歡呼祝賀。郭家主人膝下已育有一子,今其妻又生下一女,喜形於色。中國人舊俗,一向重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膝下有男有女,不僅是人生的願望,更是人生之福。郭家主人是舊時農業社會中標準又傑出的創業青年,大概有感於女孩出生時,樹葉婆娑送喜的緣故,便把女兒取名「葉子」,她就是數十年後被中外人士崇為宗教智慧之星的松山慈 惠堂開山宗師郭葉子。
郭宗師剛出生時,其父喜憂參半,心情沉重,因為其妻楊氏體弱多病,沒有母乳可以哺育,只靠白米磨成麵粉餵食,加上小女娃兒出生體重不足,因此夫妻兩人擔心這個小女兒可能活不了,但想不到小女娃只賴米麩哺育,竟然奇蹟似地平安順利成長,正印證了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說法,這個未來肩負恢弘瑤池金母聖教大任的女娃,居然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自小好靜聰慧,異於常人。
宜蘭縣地勢平地少山區大,宜蘭平地俗稱蘭陽平原,在舊社會時期,從宜蘭到太平山,通往之路都是人工開拓,步行約四個小時,一切所需包括糧食及日常用品等,皆賴人工搬運,沿路曲曲彎彎,層巒疊峰、坎坷水道幾乎都要爬行往來,路在草叢之中,山在白雲之內,走在曲折路上宛如命運輪迴飄零,高山風雲多變,風起密林,雲生山崖,每逢雨季,常有暴雨不期而至,恰似人生道途之不可預料。山上人煙稀少,綠林遼闊,遍地有自然生成的原始林木,與世隔絕的環境就像仙人隱居修道之處,不沾凡俗塵埃,清幽自在。尤其這裡的一草一木,日復一日受日月山川薰陶,夕餐清風,夜承甘露並得星月精華,生機勃勃。松山慈惠堂開山宗師郭葉子就在這個清新無塵,天地孕育靈秀的大自然中誕生。四、五歲懂事時,聰敏遠超同齡孩童,其父甚感驚訝,更是寵愛有加。太平山飛禽走獸眾多,這裡好似野生動物的王國,她童年生活在這寧靜山中,日日以飛鳥為朋,花草為伴,幼小的心靈就體會到冬季叢草枯萎,蒼莽的山野中,唯獨野生劍蘭一株獨秀,能耐寒冷,不怕霜雪,在嚴寒的冬天,一株株蘭花怒放,就這樣蘭花成為她童年的偏愛。等到日後她受到瑤池金母慈悲恩典,投誠法子,開壇救世之時,也因為蘭花能承受徹骨寒冷與堅強高尚的品性,每 日以鮮蘭供養神靈,讓堂內飄散著淡淡清香。她常向隨修門生說:人要學習蘭花,能承受徹骨之寒,這就是修煉道法的真諦。
山林生活雖是孤寂,無形中卻能感受到大地的自然神韻,也因此使她陶融著柔和又獨立的個性。她常看到父親與工人伐下大木,又以墊木搬運方式運往下山,工作辛苦又危險。由於太平山離平地遙遠,這裡荒蕪人煙,生物眾多,父親雇用的工人有時也會捕捉飛禽走獸回工寮宰殺,她幼小的心靈便會為這些動物不幸被捉,又活生生遭人殺害,感受到心疼不捨與難過,這種感同身受、民胞物與的胸懷,正是古人所說的「常懷慈悲心,以利愛眾生萬物」。她回憶童年時曾經想過,人與飛禽走獸同樣有生命有靈性,人一生中有父母親人的呵護,動物生下來同樣受母親哺育照顧,如今卻遭遇被人類捕殺的悲慘厄運,不僅自身要受千刀萬剮之痛,也會讓父母痛徹心肺。所以,小小年紀的郭葉子心中時常想著,希望人類與動物能和諧共處。當她五歲時,已能體會動物因為常遭人類無情捕殺,所以才會見到人就跑,人類成了支配動物生死的劊子手。正因為如此,在她開壇濟世時,不僅潔誠修持齋戒,慈悲為懷,不殺害生靈,更在每次講道時不厭其煩地以此告誡信徒。原來這樣的慈悲心,早已在數十年前就在她幼小的心田上埋下了種子。
所謂「山高隔塵埃,路險阻俗客;林密藏鳥影,草高掩獸蹤。」經營木材是舊社會一門適合時代的行業,郭宗師父親離鄉背井,來到太平山隱居多年,工作雖辛苦,事業終有成就,眼見子女日漸長大,總不能只顧謀利,而犧牲子女前途,遂決定結束林班事業,家鄉再壞,總有留戀之處,於是舉家返鄉。郭宗師在幽靜的太平山上渡過六年歡樂的童年生活後,隨著父母來到另一個新天地~苗栗苑裡鎮南勢里父母的祖居地,這裡雖是鄉下,但住戶密集,不像深山冷清孤寂,她很快就適應了這個新的生活環境。由於父親一生勤勞成性,古道熱腸,性格蒼松如風,祖父則深諳醫術,常為人看病及施藥賑民,父親受祖父善良家風所影響,克己厚人,常將自己所餘買白米濟助貧困,因此郭家在當地頗孚人望,威德堂堂。郭家這種熱心公益,樂於助人的善行,不僅廣受鄉民稱頌,與鄰里和睦,往來密切,而且被譽為貧難者的及時雨。郭家在當地人緣極佳,日日親友鄰舍入門造訪,郭宗師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一個人生存的價值與人間的溫暖,尤其對父親偉大的善行更是領悟良多,曾經聽父親對母親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救人勝造七級浮屠,不需積財留給子孫,為人父母者,所能做到的只是為後世子孫積些德,造些福,子孫將來才能得到福德。」這種良好的家 風,不僅造就郭家子孫個個心地善良,成為社會堅實良才,同時也讓郭宗師得以超脫俗世,成為萬千信眾心目中敬仰的活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