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師出身舊社會艱辛勞苦的時代,又受到善良家風的影響,自小就養成尊敬長輩、敬愛老人的品性,因此自創設松山慈惠堂以來特別重視重陽節敬老活動,每年於重陽節當天或前夕都會隆重舉辦敬老活動,她認為敬老不僅是我國固有傳統美德,也是人生社會的重要課題,如能大力提倡社會對老人的尊敬,就能夠推動到家庭子女對父母的孝養,進而延伸到社會樂群貴和的善良風氣。敬老重點在於滿足老人精神寄託的需要,給予老人親情的關懷與安慰。健康長壽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願望,所以古人把長壽列為人生五福之首。由於舊時中國是一個時常改朝換代、戰亂紛紛、災禍頻仍的國家,據唐初統計,人的壽命平均只有四十來歲,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實是罕見,因此老人深受重視,古諺說:「家有長壽老人,勝過家財萬貫」,由此可知,長壽是一種榮耀與福氣,也關係到家族在社會的聲望地位與價值。而溯我國自古以農立國,五穀是主食,耕作播種必須掌握農時,包括生產收割、飼養家畜、草藥治病和各種技藝,都是憑經驗累積而獲得,老人有長期的實踐經驗,年輕人凡事要獲取成功,就要向老年人學習,借重老年人的經驗傳承與智慧,因此老人無形中就成為青年的長輩兼導師,所以老人的存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實是不可忽視的。一 個懂得尊敬老人的社會,才是完善進步的社會,才能在既有的成就上更求精進。《禮記‧王制篇》說:「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這裡的杖並不是指持杖走路,意思是五十歲可以在家指導子女擇時播種、生產收割、馴養家畜等方法;六十歲可以在鄉村教人採藥治病、各種技藝和講故事勸化人們修行品德;七十歲可以在社會講解天文地理,並可以指導國家治世之方。人的歲數越高,知識越是豐富,越有借鑒的作用,所以說:「家有一老,勝過一寶」,又俗諺說:「不聽老人言,萬事難周全」,這都是指老人存在社會的價值,及老人被社會尊重的威嚴性。
按古代傳統慶賀禮俗,五十歲以下舉行慶生,叫做生日,五十歲上壽,稱為艾壽,因為艾樹是白色,古書記:「五十髮白如艾,叫艾叟。六十歲以上稱為花甲壽。」我國起自黃帝時就以干支紀年,天干和地支相配,循環一周正好六十而故稱。六十歲人生難逢,為人子女應當為父母慶壽,以盡人倫孝道。七十歲稱古稀壽,唐代大詩人杜甫一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喝酒平常事,到處都有,但唐代時,要看到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極為稀少。史書記載唐玄宗在位時,曾在都城長安立祠供奉南極老人星,並下達所司,頒佈天下,凡曾經在朝為官而告老返鄉,年逢七十者,於重陽之日召入宮中,並由祭典禮官率領至壽星祠,通過燒香跪拜,乞求老人星賜福延壽,祭祀畢,賞給壽桃及南極老人星手上所持的鳩頭杖一根,讓老人持回懸掛自家廳堂壁上,做為鎮宅之寶及象徵家有長壽老人,以彰家世。史書記載清代康熙皇帝,曾經在重陽日下旨舉行大型的敬老活動,宴請全國七十歲老人,名曰「千叟宴」,是日有很多詩人撰文爭頌老人,如「桃李滿天下,陽光雨露思」、「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開花」、「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黑頭敬白頭,古今同一理」等名詩,這是歷史上由皇帝提倡敬老活動最隆重盛大的一次。
我國自漢代以來民間慶壽崇拜之神,有南極仙翁和西方瑤池金母兩神,前者位居天狼星東南的一顆大星,即南極星,又稱南極老人星或稱南極仙翁,古代占星家通過長期觀察驗證,老人星明亮,天下無災,百姓安樂。《通典‧禮門》記:「老人星出現,國命延長,天下安寧。」清代《通俗篇》說:「南極仙翁,常遊四方,所到之處,保人平安,賜人長壽。」因此被崇為壽星。古詩一首描述老人星說:「霄漢雲間現老人,手持鳩杖飛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南極之方稱壽星。」西王瑤池金母也是民間崇拜的祈壽之神,即按《歸藏》記載:西王金母手中掌有使人長生不死的仙藥,昔嫦娥服之,遂奔往月宮。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於《漢武帝內傳》記載漢武帝曾向西王金母請教成仙之道,又向她乞求長壽之法,並得到西王金母賜予三千年一結實的仙桃,形成後世為長輩慶壽採用的壽桃,象徵祝壽。郭宗師說:推行社會敬老,風氣所及,能使人人都能孝養自身家族老人,扭轉社會上功利取向及人情淡薄的偏差。郭宗師感歎著說:社會不良風氣都因缺乏感恩之心所引起,缺乏感恩之心就是來自不知敬愛老人,所以提倡敬老,可以改造社會良好的風氣,關心老人,對老人體貼禮讓,滿足老人的欲望,使老人享受到社會的溫暖,快樂的走完人生的歷程。郭宗 師說:「滴水之思,當以湧泉之報。」她的一席真誠道理,受到熱烈支持,遂成立松山慈惠堂「愛心基金會」,每年把敬老、愛幼、撫孤、助殘列為重要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