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師開示信徒說:「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知識學問的,知識是藉由不斷的學和問,才能培養自身的知識,學問是人生知識的寶庫,必須學而不倦,鍥而不捨,才能啟發知識。學問是要學要問,所以叫學問。不學不問就沒有學問,好學好問才會有豐富的知識。」她表示,自古不管從事任何行業,都要經過拜師學藝的儀式,一來表示學生是慎重其事、深思熟慮後才選擇了這個行業;二來則表示師出有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後不管如何發達,你的源頭就在你的師傅那裡。如果就師傅的角色來探討,他既然開門收徒,就有必要為學生弟子傳道、授業、解惑,扮演的就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仲介角色,沒有師傅,人類就沒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謂師傅,就是對啟蒙人們道業、學業、藝業之師的一種尊稱。所以說:重師者必尊師,尊師者必重道。道祖老子說:「不貴其師,雖智大迷。」意思就是說,不尊敬師傅的人,表面上看來好像有智慧,但內在其實是愚迷的。儒家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這裡師傅被列為人生之本,表示師傅地位是無比的崇高和神聖。由於師父是照亮別人的一座燭光,是輸送人才過河的一條渡船,更是培養樹立英才的園丁,因此古人對師傅執禮甚恭,不敢怠慢。
古書上記載許多成名之士,為了學道,不惜千里尋訪名師,如道士費長房,他學道時尋訪到名師結草為庵的居處,正逢嚴冬,大雪連天,他從窗戶門縫向內探望,看到自己所要尋訪的名師,正在打坐養神,他不敢打擾,便跪在門外雪地上忍受凍寒。他學道之誠也因此感動了名師,收之為徒,終獲真傳,而成為著名道士。世上為了求道不惜辛苦徒步千里尋訪名師者,儒道釋三家比比皆是。再說就像孔子這樣有學問的聖人,終身勤而好學,不恥下問,史書記載他年輕時為了學習周王朝的禮儀,不遠千里從魯至周向老子問禮,後來老子隱居沛澤探求天道,孔子聽說老子已得道了,他又數次親往沛澤躬問。孔子說:「生而知者,上也;學而知者,次也;困而學者,又次也;困而不學者,其民下矣!」就是說,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有智慧,這種天生智慧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有知識是次等人,遇到困難才要學習是次一等人,遇到困難而不去思考學習,就是下等人。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類的天性本來是相近的,但因為後天學習不同,距離才會越來越遠,品性差別才會越來越懸殊。生而知者,在孔子的心目中所推崇的是下古伏羲氏、西周的周文王、周公等,因為伏羲氏在沒有語言文字的原始社會時期,能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男女諸 身,遠取飛禽走獸雌雄及草木萬物變化,復觀龍馬出河,取其背上旋毛有類似一至十的圖紋,始作陰陽兩儀太極圖、河圖和先天八卦,稱為《易卦》。周公繼承文王加以作傳,稱為《易傳》。易傳中記:八卦倒逆七數(從乾0到坤七),伏羲先天八卦,雖有圖無文,但他始作八卦時,就暗示七數是天道誕育萬物的玄機,宇宙間萬物生成離不開七數,就天文言,天上有日、月、木、火、土、金、水七曜。就星宿言,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各七宿。就天下萬物言,胎產出生皆離不開八卦倒逆七數,如鼠懷孕廿一天,是三個七數;兔廿八天,是四個七數;狗六十三天,是九個七數;虎一百零五天,是十五個七數;豬一百一十二天,是十六個七數;羊一百五十四天,是廿二個七數;猴一百六十八天,是廿四個七數;人二百九十四天,是四十二個七數;牛三百一十五天,是四十五個七數;馬三百三十六天,是四十八個七數。就孵化出生物而言,雞廿一天,是三個七數,鴨廿八天,是四個七數。伏羲造卦時即知七數是萬物降生的日期,孔子認為伏羲氏是天生智慧最偉大的人,因此被尊為聖王。
孔子一生喜好研究《易經》,在他臨死前,還不忘讀書,叫弟子取《易經》來讀。被中國歷代帝王崇為文聖的孔子,自己都認為他是因為好習古代文化,經過勤學努力追求,才獲得淵博的知識。孔子一向不追求吃食的豐富,也不追求居住的豪華,教人以道德學問來約束自己,端正自己。他認為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就容易被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就會失去立足社會的基礎;愛好誠實而不愛好學習,就會被利用而受害;愛好直率而不愛好學習,講話就會傷害到別人不能合群;愛好勇敢而不愛好學習,就會闖禍而誤了前途;愛好剛強而不愛好學習,就會膽大妄為造成社會混亂。世上每一位老師,除了具有先天智慧的聖人外,都要先當學生,認真學習,然後才當老師,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在他死時,還是手不離卷,一刻都不放棄自己的工作,終身好學,樹立了中國百世之聖的典範,而被推崇為「大成至聖先師」。
郭宗師還講了一則佛教「立雪斷臂」的故事,她說達摩東渡到中國時,神光仰慕其道,大雪中恭立在達摩祖師的門外,祖師問他:「你站在雪地裡做什麼?」神光說:「向祖師求法。」達摩說:「要我傳法給你,除非天降紅雪。」神光當下毫不猶豫地拔出戒刀砍斷左臂,一時鮮血飛濺,就像天降紅雪一般。想想神光當初求知之難以及他求知的精神,再想想今日獲取知識的容易,怎能不多加珍惜。再深入想想郭宗師為了提供最好的環境給有心學道的人,不惜擱下大廟的工程,先行完成圖書館與講壇,並且費盡心力,想方設法把油箱及募款所得的錢,用於收藏古籍及現代經典名著數萬冊,為的就是啟發信眾及年輕人多修多學,增長知識和智慧。內心所盼,無非就是將理想的道德修養推展到各廟宇相效互應,發揮好學的道德精神,從而能敦風勵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