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師以法佈施信徒說:「一個人在富貴之中,能發善心,待人和善,不驕不傲,生活不奢侈;反之一個人屈居貧賤之中,更要堅守節氣,正所謂『富不離道,貧不失義』,就是說無論地位高低,富貴貧賤,都必須遵守道義。」地位顯赫富貴的人,應該摒除奢侈生活,多做些佈施濟困、有益社會之事,積些善德,對自己有好處。如果屈居貧賤困苦的環境中,更需要自律嚴己,不去羨慕別人豪華生活,也不對富人諂媚逢迎,這就是「安貧樂道」。富貴的人能做到謙虛好禮,不驕傲放縱,這就是品德和人格修身的重要性。人生要追求精神快樂,在於是否能知足,不勞而獲的事不能久恃,通過勞力得來的才能長久。一個人整天無所事事,就是悲苦煩惱產生的原因,一個人的失敗墮落都是肇因於富而奢侈,不知修善修德,不知為人者,要有行善種福田的因,最後才能獲得福報的果。郭宗師曾經告訴信眾說:過去曾經有門下虔誠信人要送她青布錦緞,她很感恩但卻婉拒了,她認為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錦緞一件可製粗衣幾件,何況衣飾美食都是身外之事,真正視生為寶貴者,就要舉善行善,才符合大道自然德性,才能得母娘的蔭佑而受福。郭宗師說:世人生活的享受是沒有限度的,貧與富在精神享受上也沒有差別,人生在世在於心念,並由念產生出 行動的善和行動的惡,才是決定富貴貧賤和壽夭窮通的大因緣。凡是內心有善念,多做慈善公益,這樣負責監督人間的值日天神,在日日記錄中,就會給你加分;凡做一件惡事,也會被天神減掉一分。因此,舉善行善不僅是延壽植福的妙法,甚至死後也會得到開路神為你開路接引彼岸,遷昇西方,逍遙於瑤池仙境。
郭宗師常告誡信徒說:人類所生存的世間確實是苦海,所以人的內心日日要受到無限的操勞,甚至終身煩惱不斷,這是因為人只知道求欲望,不知行善積德,只知道累積錢財而不知佈施,種下罪孽之因。《太上感應篇》說:「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心念是善惡產生的源頭,是世人禍福的關鍵,即使有罪過的人,只要內心覺悟,痛改前非,日久必獲吉慶,轉禍為福也。總的來說,人不管是貧是富,心善而行事也善,這點最為重要,古聖先賢說:人應有三善,即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相反的,人有三惡,即語惡、視惡、行惡,一日三有惡,三年天必降之惡。所以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貧而能善,上合天心,下符道德。行善日久,不僅得到社會人的敬重,連上天都會給他記善加分,福德降臨,百邪遠離,陰債清除。富人不善其身,是最大的罪過,日久天必降災禍,反富為貧。道教教祖老子的至理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老子對人生處世的徹悟之音,有感而發,確實對世人行動善舉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因為在禍中孕育著福,福中也隱藏著禍。一個人在成功富貴時,就要多做善事回報社會,才能使得來的富貴不再流失;暫時貧困的人,更要努力 奮鬥,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事物,也沒有一日成名的人物,成功富有要經過磨練,從一點一滴積起,所以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富貴不忘貧困時,貧困不違法亂紀,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貧與富都能行善,尤其能做到施恩於人不望報,解人之難不求賞,這才算是善德最厚,也是真正珍惜生命最明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