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郭宗師除與往日一般專志道務,施行濟世為信徒禳災解厄外,也把講道宣化列為重要課題。這次她以「佈施造因緣,福澤不離身」為主題,她說:天下萬物,人最為貴,人是萬物之靈。所謂靈,指人含有最高的靈性,所以人有追求幸福長壽的願望,但在人命生存的過程中,隱藏著禍福無常變化,禍會讓人憂惋嘆息,福會使人精神快樂,自古至今常見富貴者轉眼家業凋零,有德者遇到災難而死裡逃生,作惡者終受惡果報應。《度人經》中說:「冤冤相報有原因,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壽命問前因,老來富貴很僥倖。」世間很多人本來有幸福長壽的命分,只因癡迷犯了追求欲望享受的過錯,不知佈施修德,受到天司奪祿奪命而永離人世。《坐忘論》說:「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萬物之中,人最為貴。」說明人是神聖和可貴的,從宗教的觀點來看,生是受苦,死是生命的結束。一般人眼中,死是可悲可嘆的事,所以人寧願受苦也不願死。因此,世人才會用盡方法追求長壽,而人要追求福壽,就要不興妄想,棄掉聲利,時常佈施行善,積功累德,修煉心身,與道合真,這樣即使不能修成仙道,也能從日累月積的佈施功德中獲得母娘垂佑,安享天年。尤其母娘的慈悲本願,是希望世人都能終享天年,更祈願有心修行的人都能走 向正道而永生不死。由於佈施行善是通往仙鄉必經之路,《抱朴子‧內篇》說:「學道修道者,以佈施救人危急,使人免受災禍,令人不致於枉死,所以佈施有無上功德。」《度人經》中也說:凡人想要在修行中得果,先要立三百善,想要登天成神,就要行道立一千二百善。後天修道登天成神者,都因堅信而至心至誠才修成仙道,就如八仙中的呂仙祖,黃粱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夢醒始悟功名利祿一切皆是空,為此散盡家財,佈施濟民,雲遊山林,身入空門,斷除煩惱是乾淨,立功德三千而得道成仙。
郭宗師說:凡人在世總有因緣機遇,宗教上所說的因緣,就是人生中的機遇,因緣有大小,總離不開財富名位,從「道」的觀點來論,大小因緣,唯獨生死才是大因緣,因為人只要因緣斷絕,活著就沒有意思,而世上的人大多戀生,唯獨天道不戀生,世人戀生是因緣存在的關係,因緣不存在,也就是離道而亡。一個人對生命的留戀,必須有其意,例如說一個人活到八十歲,身體健康又行動自如,活著就有意思;反之,如果活到百歲,行動不便,處處要人攙扶頤養,不僅自己難受,也會拖累家族社會。所以說,不是活著就好了,長壽未必就是福報,如果能夠參透生死,就不會有人抱憾以終,如能看破生死,你就會珍惜當下的每個時刻。天生萬物,有生就有死,這是天地運作之道,萬物的生生滅滅,都有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倘若只有生而沒有死,天下就會大亂。
一個人只知修福,而不知修道,福享了,罪孽還存在。要知道福和罪是對立的,自身有罪,除了自己釋解,別人誰也幫不了忙。所有的罪過都是起因於心念,舉例來說,就算你做了善事,卻深怕他人不知,到處自宣自揚,這就不是真善;你做了壞事,怎樣也不肯承認,而且百般遮掩怕人知道,一點也沒有悔過之心,這便是真惡。更有些人惡事做多了,良心揣惻不安,白天舉止鬼祟,臉色有昏黑之象,夜裡輾轉反側,一有風吹草動就疑心生暗鬼,符咒滿天飛仍無法安鎮心神,這絕對不是真心悔過之道。自身犯了錯卻知錯而不改,只想藉神佛之力來庇護自己,結果就像緣木求魚一樣,只是白花工夫罷了。所以古代道家強調「悔過才能消愆」,要消滅惡根,就要能痛改前非,真心悔過向善,一切宿業就可以釋解;罪根不滅,後世雖得福,罪根仍在。自己做惡欲滅罪根,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善布施,踐行有形布施,具有無量功德。布施有多種,例如協助建廟,慷慨捐獻,廟宇建成弘化眾生,便可得到功德,即可消抵罪根;或以金錢濟人之難,解人之苦,這叫做「錢布施」;如以米糧物品賑濟貧困,或參加廟宇普渡無祀孤魂,使其飽滿,釋解孤魂饑寒這叫做「物布施」;若以善言好語勸人棄惡向善,這叫做「以法布施」。其中以法布施,古聖先賢視為 度人的寶舟,自古被修道者列為最上品。
郭宗師又開示信眾說,人的生命就像太陽,黑暗中從東方升起,太陽升得越高,天下越明,午時日正當中,天下最亮最熱,過了正午,太陽逐漸偏西,氣溫也隨著下降,接著太陽終於下山,大地開始暗了下來。而人的一生是從黑暗的母體出世,幼小時不知是非善惡,隨著年齡增長就越懂事,人到壯年是最明理珍貴的年華,此時不知修善,老來就多災多難。所以說,人是由不明之明進入大明,並由大明之境進入黑暗之鄉。人在壯年大明之境,就要知善修德,千萬不可自造孽障,遺留罪根給後代。孟子說:「人性本善,只因後天被外界蒙蔽身心,不能自悟,才會受到貪妄的束縛而不能解脫。」有些人認為出家或隱居山中,清靜修持,才能得到解脫。其實這是錯誤的成見,因為真心向道,心靈開通,即使身在紅塵俗世依然能得到解脫;相反的,如果沒有專心向善,專務修持,即使落髮出家也一無好處。郭宗師說:人要修道就要尊敬眾神,才能與眾神靈光相通,母娘慈悲本願,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佈施行善,見人有難,及時拯救,即使施捨白米一碗,也是一種功德。
郭宗師法施信眾,不分貧富貴賤或豪門窮困,均一視同仁,一律無私拯濟。郭宗師認為要度化眾生,必須自靜以靜人,一切以身作則,並以身教為重。尤其大廟正在興建,日日操心煩勞,但仍不忘自我勤修,由此可見,她確實是一位身在道門心在道的有道之人,這種苦行的修持與興道佈教的精神,可謂達到修道者最高的境界。因為她具有溫馨寬厚的慈悲心,以及修養清高的風範,不僅贏得門下契子女及所有信徒的尊敬,也贏得四方慕名而來的信眾鼎力捐獻協助。
歷來弘道佈教的人,都重視因果緣起,百川大水終歸大海,走的是自然的道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緣起,才能引出後面的果。她認為台灣寺廟宮堂不勝枚舉,對她來說,好似大海中的小水滴,非常渺小,但她固執堅強的思維認為,既然走上修道的這條宗教道路,就要有魄力、有作為及信心,積極宏揚大道,就算做的只是滄海一粟的工作,也要不懈不怠。由於她因宿業有緣,和誰有緣呢?就是和母娘有緣,她承蒙母娘慈悲,得到母娘親授濟世、修持和布施度化眾生之法,同時不斷給予重重的勞苦,磨練她的意志和定力,可謂通過百劫磨難的考驗,才能脫穎而出,成為現世道教坤道中的大宗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