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郭宗師在開辦濟世時,都會很用心的法施信眾,如她對門下信徒說:「凡世之人,一味追求慾望,追求福報,殊不知人生苦海無邊,如果能領悟這些癡迷的缺點,一念回頭,智慧衍生,善念升起,無邊苦海自然遠離。」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有虔誠之心修持,因為受到塵世牽掛,無法脫離塵世牽掛之事,自然會衍生出「身在道門心在俗」的罣礙,所以一個人要修身入道,就要踐行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虛守清靜」,只要抱守內心清靜,專心向道,才能進入修持的境界。人在一生過程中,想要獲得平安順利,就要知善修德,有很多信徒在聖神面前燒香虔跪,祈禱膜拜,只求福報,而不求出離苦海生死迷茫,可以說他們全然不知生命的生及最後的死,更對善惡奧秘全然不知。世人大多只知追求慾望享受,不知天地造化賦予人的生命,絕不是讓人來世間享受的,所以知善修德,就是人生的真理。所謂「知善修德」,就是真心行善,積累厚德,然後布施社會,先把福田種好後,再做其他事。什麼是福田?也就是人世間的物質享受,所以福田是有形相的一種福德。至於福德與福氣又全然不同,福德是虛榮的享受,是不能長久的,福德是人性自迷的阻礙。只有勤勞克己,又能勤勞有成,累積多餘的錢財,多做善事,布施社會,才是真正種福田。 一個人真正發善心,做善事,才是自己修來的福氣。郭宗師又開示信眾說,天地永久不滅,但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一個人從母體出生到十歲,十之八九是過著天真的生活,十到二十歲時開始懂事,也學了一些東西,二十到三十歲是人生閱歷的關鍵,這時能立足於社會,也對社會好壞善惡有了認識,所以孔子說:「三十而立」。三十到四十歲是一個人在事業奮鬥上的最珍貴年華;四十到五十歲是最明理的人生階段,能把經驗教導後輩;五十歲以後,身體開始衰弱;六十歲以後養生不好的人可能就要死了。人的一生之中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睡覺,剩下的時間有些要挪作休閒應酬和生病調養,試想,一個人一生中真正清醒做事的珍貴時間,究竟有多少?由此可見,一個人能為自己前途謀生,又要帶業種福田的時間,確實少之又少。俗話說:人生苦多樂少,苦事過後,就像雁過無痕,容易被遺忘,最多僅留下淡淡回憶,不會掛念在心;而樂事常會讓人回味無窮,所以世間人就會強烈的心存慾望,想要追求幸福長壽。只知求長壽,卻不徹悟知足常樂以及積善可以養壽的道理。世人既然重視財富享樂,就要重視生命價值,而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就是要有益於人群社會,因此,行善積德,便成為人生的重要課題。行善積德是一種道德修持,「修持」可使人智慧若 現,自然求得福氣長命。所以古聖先賢把善與惡當成人世間品德的估量,誠心行善才是有道德的人,有善心才能自見本性。因此郭宗師每在宏道布教時,總要苦口婆心,一再開示門下信徒要行善積善再造善,知福惜福再造福,發善心,真行善,這就是神人共歡的大事。
郭宗師又開示信徒說:「修道其妙在曲,其貴在直,圓的東西中間切斷,把它拉開是直,人生道路本來就是曲曲彎彎,圓與曲,可以產生智慧。為人處事該曲的時候要曲,該直的時候要直,光靠直是行不通的,這樣表示沒有智慧,這就是宗教用語所說的『慧根』,所以說,不曲不足以產生智慧,不直不足以定住智慧。修道是以心傳心,這是一種智慧流通,修道的人能悟則智,不能悟就會停滯不前。『道』是無所不在,遍布天地,這就是流通,像水一樣順著自然趨勢而行,才能順暢無礙,比如一個人日日燒香敬神,只求福田,不思行善布施,前面沒有種善的因,後面哪來修善的果。有的人口善心不行,雖然有因緣而障道,只要做到口善心行,善道而流,凡事就會無礙而通順。」郭宗師的開示與老子《道德經》經中:「道通則流,道動則通,不通不流,便是永遠牽掛」意趣相通,凡人處事與言行都要符合天道,絕不可妄做非為,而身在道門修持,不是只靠日日點燭燒香,或以豐盛的供品來供養神靈,就能得到神靈的普照呵護,倘若不能定慧領悟修道真理,就像一座燭台,上面插有蠟燭而尚未點燃,形成有台有燭卻無光;反之,如果一個人燒香敬神,又能摒除一切雜念,內心清靜離俗,專心向道,就像燭台點燃後,蠋光一體,光亮普照一身。若一 個人在廟宇大殿上燒香敬神,雜念不除,身在神前而心在俗,這樣猶如點燃燭燈後,燭台妄動,火光一經搖動,就會被風吹熄,所以說:「燭動光易熄,蠋靜光明亮」,這是修道的真理。一個人不管是研讀經典,或是燒香敬神,只要能摒除雜念,身心自然離俗,智慧靈現,感應遂通。如果俗念不斷,就會自縛其心,雜念纏身,就無法專心向道。至於人世間的念,有善念及惡念之分,念有如一棵大樹的生長過程,樹木從種子萌芽,發展茁壯後,樹幹就會分枝,念也是一樣的道理,從一念開始,念念相續,樹木分枝茂盛,猶如善念入聖,而樹木枯萎,如同惡念不斷。所以說,念可以入聖,也可以入凡。真誠的善念,即是符合天意,符合修持的真理,便可以入聖;惡念產生,就是修道的障礙。一個人惡念生,又行事於惡,違天逆道,就像天上星宿脫離軌道,成為殞落的流星,因此心存善念,永遠都會得到光明,心存惡念,永遠執迷在黑暗之中,光明與黑暗是對立的,但一個人若沒有處在黑暗之中,就不會感到光明的可貴。